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佛说数息,道讲坐忘,用静默疗法来安抚自己躁动的心灵

导读:佛说数息,道讲坐忘,用静默疗法来安抚自己躁动的心灵在正文开始以前说几句题外话。我谈不上是个好人,但我不做坏事。比如写文章,我不能保证说的对,因为我见识浅薄。但我能保证不哗众取宠,也不会为写字而写字...
佛说数息,道讲坐忘,用静默疗法来安抚自己躁动的心灵

在正文开始以前说几句题外话。我谈不上是个好人,但我不做坏事。比如写文章,我不能保证说的对,因为我见识浅薄。但我能保证不哗众取宠,也不会为写字而写字,浪费读者的时间。我所说的可能浅薄,但我确实实践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实践过。如果没有切实体会到好处,我也不能说。

因此我非常希望有缘看到这个文章的人,不要因为题目心生鄙夷,斥之为迷信。我只是想把我认为有好处的东西和您分享或讨论。

现在说正事。由于我自己的智商极低,情商为负数,工作生活一直是磕磕碰碰,挺不顺心的。实际上也可说是惨不忍睹,只是我一向是那种打碎牙齿和血吞的性格,并且年龄也大了,不准备改了。给自己留点面子,说个磕磕碰碰了事。

我是曾经很痛苦的,我也明白有痛苦的人多了去啦。作为普通人,大都各有各的不幸,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

人在不如意的时候,焦虑、自责、悔恨、怨毒、恐惧等心理不仅仅是让人心里难过,生理上也会表现出不适来。轻的会失眠、噩梦,重的会神经衰弱、抑郁厌世,甚至直接就会引起躯体产生疼痛、胸闷、心跳加速、肠胃不适绞痛等症状。医书上是这样描述的,而我也恰恰都体会过。当然我没问过医生,因为我不想让人觉得我神经病了!或许别人未必这样想,但我不愿意让人机会这样想。

在我极度痛苦的时候,身体也衰弱到一定程度了。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言半语,说佛门的数息观对调适心理平衡很有效果。我简单了一下,没有刻意的去实践体会,因为当时我根本不相信这个。可是在某次无意识的状态下,我短暂的进入了这个状态。准确的说我是进入了由此静默技术演变而来的,心理学中的“超觉静默”状态。退出状态后觉得特别轻松。后来每当觉得脑子快爆炸的时候,我就调整身心进入这个状态。那个时候我是不自觉的采取了这个对策,但对其原理一点都不懂。

现在看来,佛教的数息观即“安那般那”,道教的坐忘,说到底都是一种静默技术。并且它们之间没什么本质区别,就是细节和名字上略有不同罢了。而且最经典的佛教的数息观,并非佛教独有、独创。比它更早的婆罗门教也是有数息观的,很可能佛教数息观就是继承至婆罗门教。

我们近现代人,主要是西方人,从这些古老宗教中简化提取了其中的科学成分,创建了静默疗法。一些专业书籍说,现代心理学中静默技术是剔除了宗教静默技术中的迷信成份,简化而来的。

但我认为在主流的,以心理活动控制为核心的宗教里,如道教和佛教里,它们的基本静默技术里没有一点涉及到迷信成份。反正我没找到神秘化的痕迹。倒是后期的演化中,有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掺杂在里边。比如日本的茶道,中国的禅修。我觉得这些都有点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不利于人们快速进入静默状态。因此我最不喜欢的是藏传系的静默技术。我觉得它有点耗神,过于注重视觉意象,心力不够的人未必能进入静默状态,反而在观想中进一步耗了精气神。当然它们有它们长处,但在静默上,其实是一种倒退。

有人说南传佛教的数息观,是所有静默技术中改革最少的,还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方法。可是这反过来说明什么?是守旧吗?我觉得这只能说明它本是很合理的,可改变的地方太少了。而且我个人感觉,数息观也是最好静默技术,因为呼吸和人关系最密切,最容易被人观察,最容易聚集人的思维活动。

如果有人想修习静默技术,我是推荐数息观。尤其是新手更是如此。因为当连自己的呼吸都不能聚集你的精神时。我怎么也不相信,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任意一个事物上,就能把你的精神集中起来?开玩笑!倒是熟练了以后,你可以尝试学学心理学中的,以任意事物为关注点,集聚精神,进入静默状态。

用静默技术,进行静默练习,进入所谓“静默心境”,即宗教里说的“入定状态”。人的意识进入一个自由漂移的状态。实质上是进入意识与自身内在节律相和谐一致的状态,有时甚至达到进入人与自然融合于一体的感受之中。威廉斯和维斯特在1975年观察静默时脑电图有如下变化。

1开始时,α波波幅增大,部分人出现α节律变慢。

2接着有θ波阵发性出现。与α波夹杂。

3深度静默时可出现每秒20到40次的β波。

4静默结束时,甚至睁眼时,仍有β波存在。

阿尔法波意味着人的大脑处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在佛教里就是相当于“空”的状态

。或是处于心神专注的状态。同样佛教里空也不是最终目的,高效思维才是目的。道理完全一致。

这种“放松活跃”状态,我们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这是我们通常作某种沉思或倾听令人放松的音乐所取得的状态。心理医疗里称之为“放松性警觉”。现代高效学习理论的依托就是用技巧性操作使自己大脑处于这种状态。

西塔脑电波意味着,人的大脑处于朦胧的状态,类似于快要睡着了。这个其实利益于大脑快速休养恢复。如果是以心理健康调适为目的,任由他发展就好了。本质上这就是“超觉静默”状态。下一篇要讲到,这里不再啰嗦。如果是以宗教修行或者思考学习为目的,就要排除了它的影响。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佛教数息观里提示要克服的“昏沉”状态。只是佛教是要克服它,我们心理治疗是要追求它。让我们大脑得到高效休息。

贝塔脑电波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处于一般清醒状态。在我们练习静默时出现阿尔法波后,出现夹杂贝塔脑电波的情况,实际上就是我们走神出现“杂念”的时候。在佛教数息观里,就是处于“掉举”的错误状态。一般情况下这个是一定要克服。它没有任何好处。这说明入定没有定住。

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是汉传佛教的参禅或我们的高效学习过程,就另当别论。贝塔脑电波有两个意味,一是你杂念丛生,没定住。二是你在禅思和思考,这是好事。这就要根据你静默的目标来判断。未必有贝塔脑电波就是负面情形。

华莱士认为静默能降低人体生理激活,使心率减慢,呼吸频率降低,耗氧量减少,皮肤电阻下降。这些表现和其它放松技术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致的。至于长时间的静默训练有什么作用,观察很少。但也证实可以使心率减慢,降低生理应激反应,减轻焦虑。

所有的静默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如下效果。增强放松能力,减轻紧张、焦虑和习惯性恐惧反应。减轻生理和心理性障碍,减轻躯体疼痛,增加人的自省能力,增强自信心。

现在,静默技术作为一种临床心理治疗,已经在步骤和过程上相当简化了。我个人还是喜欢原始的方法。粗暴的剔除其中所谓的神秘成分和宗教色彩,并不能使其效率更高,对那些有某种信仰的人,反而会心有疑惑,杂念横生。其次,原始静默技术中,许多看似不必要的要求,其实在引导人们快速进入静默或入定状态上有重大帮助。

不管是采用那种静默练习。都是要尽量减少外在刺激,选择清净的房间或野外人迹稀少处。都要使身体处于尽可能放松的状态,采取最舒服的坐姿,穿宽松的衣服,保持呼吸通畅。都要求全神贯注于某种意念或体验或事物。如果不能制心一处,他就不是在静默。

数息观操作提要:

第一步:调身、调心、调息。

身要放松,腰、肩、腿、胳膊大肌肉依一定顺序放松。然后感受细微处,面部皮肤、头皮、手指等,把这些也放松。最好松到感觉不到,但不要强求。体质不好的人在放松时感到有好多地方酸、涨、痛。其实身体一直存在这些不适,只是平时被更大外在刺激掩盖了。

心要收敛,不思俗世、不思起居、生活,不思寒暑苦乐,专注身体的感受和呼吸。

呼吸要自然。不要刻意控制呼吸。刻意反而是背道而驰了。你进入静默状态后,本能会自动调到最合适的状态。呼吸绵长是静默的结果,而不是前提。否则会出现风、喘、气三种不调相。另外气相其实挺好了,新手一来就能有气相正常,它是走向息相的必经之路。喘相最难过,这是对呼吸控制太刻意的结果。我是没要学习相关技巧就上手摸索,

第二步:数息。

方法很多,一般是数到十,然后重新数。数出息或入息都可以。

专注被打断或计数忘记就重新开始。不要心急,到现在我也数不到十。也不要刻意专注于计数,那不是目的。忘我才是目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南怀瑾对数息的讲解。操作性很强。

今天我谈这个,着眼点并不是静默技术本身,而是想排除人们的误解,认为其是迷信。错失了享受其好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