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净土论著/ 文章正文

1905年至1914年,师45岁至54岁

导读:印光大师年谱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0五年 乙已 清光绪三十一年 四十五岁  公元一九0六年 丙午 清光绪三十二年 四十六岁  大师函约高鹤年往普陀山休养。与高言“袁了凡四训”同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拨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一)。  (一)《若行记》。  公元一九0七年 丁未 清光绪三十三年 四十七岁  公元一九0八年 戊申 清光绪三...

  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0五年 乙已 清光绪三十一年 四十五岁

  公元一九0六年 丙午 清光绪三十二年 四十六岁

  大师函约高鹤年往普陀山休养。与高言“袁了凡四训”同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拨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一)。

  (一)《若行记》。

  公元一九0七年 丁未 清光绪三十三年 四十七岁

  公元一九0八年 戊申 清光绪三十四年 四十八岁

  公元一九0九年 己酉 清宣统元年 四十九岁大师常致书高鹤年居士,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一)。(一)见《苦行记》:“宣统元、二、三年,师常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

  公元一九一0年 庚戍 清宣统二年 五十岁

  公元一九一一年 辛亥 清宣统三年 五十一岁夏,太虚法师至普陀山。师与太虚会晤,颇嘉许其诗文,作二偈赠之(一)。

  (一)印老《赠太虚》二偈,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二卷。录之如下 :

  偈一:

  太虚大无边,何物能相掩!白云偶尔栖,当处便[音+甚]暗。

  吹以浩荡风,毕竟了无点。庶可见近者,莫由骋骏贬。

  偈二:

  太虚无形段,何处能著染,红尘蓦坌起,直下亡清湛。

  洒以滂沱雨,彻底尽收敛。方知从本来,原自无增减。

  太虚法师进而知之,有二偈见释印顺编著《太虚法师年谱》:

  (一)

  日月回互照,虚空映还掩,有时风浪浪,有时云暗暗。

  万象恣妍丑,当处绝尘埃。虽有春秋笔,亦难施褒贬。

  (二)

  馀霞散成绮,虚空忽煊染,恰恰红尘漠,恰恰青天湛。

  悠然出岫云,无心自舒卷。泰山未尝增,秋毫未尝减。

  太虚法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近代高僧。出生于浙江海宁县长安镇。俗姓吕,农工家世。十六岁出家。佛学造诣深厚,于整顿僧伽制度尤有贡献。一九四七年圆寂于上海玉佛禅寺。遗著颇多,其弟子编成《太虚全书》。

  公元一九一二年 壬子 民国元年 五十二岁

  在普陀法雨寺晤高鹤年。高氏恭敬开示。大师曰:“六祖言:‘于一切时,自净其心’可能否?如其不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人无我,直至菩提云云”(一)。高鹤年居士临行携去大师之佛教论文四篇至沪,登刊于《佛学丛报》。署名“常渐”(二)。大师约高氏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师关房畅谈诸家净土文。

  (一)见《纪念文集·印光大师书传跋》,及《三编·与高鹤年居士书》,信后附有《觉有情》编者陈法香题识。

\

  (二)据《苦行记》:“狄楚青居士发心办《佛学丛报》。余至海上索师文稿,编入丛报,师用‘常渐’之名,‘印光’二字,无人知也。”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见《增广》第二卷)

  净土决疑论(见《增广》卷二‘论’第一页)

  宗教不宜混滥论(见《增广》卷二‘论’第九页。文中括弧内注文乃大师原文中所附自注,用小字添于原文句后者。)

  佛教以孝为本论(见《增广》卷二“论”第十二页)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见《增广》卷二“论”第十三页)

  公元一九一三年 癸丑 民国二年 五十三岁

  四月初八日,作《与高鹤年居士书》(一)。

  (一)见《三编》上册卷一第四四页。

  按:函中所云“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即指高氏于民国元年携去之四篇佛教论文。此函后但署 "四月初八日”。信后附有《觉有情》编者陈法香的题记。陈法香将此信考证定为“民国三年”所写,误也。兹将陈氏题识引录于下:

  (陈按):印光大师隐居普陀山,初无人知。高鹤年居士游山,乞其论文四篇。一,《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二,《宗教不宜混滥论》;三,《佛教以孝为本论》;四《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皆登于上海狄平子居士创办之《佛学丛报》。其第一篇署名“常渐”,登于《丛报》第九期,系民国三年阳历二月十五日,即民国二年阴历九月初二日出版。其第二篇亦署名“常渐”。第三、第四篇则署名“普陀僧”。此三篇则于《丛报》第十期登出。此四篇论文可谓印光大师初转法轮。从此龙天推出,大放光明矣。承鹤年居士出示右书,未举年份。书中所云“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则右书确为民国三年阴历四月初八日所写。此书极有佛教历史价值,未见于正续《文钞》,爰付本刊,以公诸世。

  《觉有情》半月刊编者陈法香谨识

  按:陈氏将此函定为“民国三年”是弄错了。高鹤年至普陀取去论文四篇,时在民国元年。《永思集》之“行业记”、“苦行记”,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等,俱有一致明文记载。印光法师后于民国十二年“复卓智立”书中亦清楚记载:“及高鹤年居士于民国元年至法雨寺访晤,绐去数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始渐接物。”则此信写于民国二年(即公元一九一三年)无疑。决非民国三年。(以印祖原函有“去秋”两字。)

  公元一九一四年 甲寅 民国三年 五十四岁

  与狄楚青居士(一)晤于浙江普陀山。提议狄流通《拣魔辨异录》。狄氏返上海,乃将是书石印一千部(二)。

  (一)狄楚青(?——一九四一),名葆贤,字楚青,一字平子,又号“平等阁主”。维新派人士,近代佛教学者。江苏溧阳人。早年与康、梁观点相近,主张变法。与谭嗣同等游,过从甚密。“戊戍”后,逃亡日本。一九00年归国,至沪,入唐才常发起之“正气会”。后唐才常等赴汉口创设“自立军”,狄则留沪任联络,筹措粮饷、军火,以为策应。事败,唐殉难。狄氏二次出亡日本。后归国集资经营新闻出版事业。一九0四年,于沪创《时报》。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于沪办《佛学丛报》,设“有正书局”。曾推荐月霞法师至沪弘法,创华严大学。一九三一年,与叶恭绰等发起影印宋版《碛砂藏》于沪。其于佛法,初则笃信净土,后皈依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经其指点,始得大悟。夫人汪氏观定于禅亦颇有悟解。生平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诗话》。著作另有《平等阁日记》,详载学佛心得及因果轮回故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中国文化之掠夺、摧残;狄氏亡命东洋,辗转朝鲜,经辽宁、沈阳至京,沿途所见闻国人悲惨景象,《日记》中亦有载录,故具史料价值。

  (二)《三编》卷一上册第十页“复如岑法师”:“民国三年,狄楚青来普陀。光劝伊流通此书,云:当向谛公处请其书。伊云:‘我有。’问从何而得?云‘在北京烂货摊买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