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修佛能超越生死吗?怎么超越?六祖的解答是……(学《坛经》)

导读:修佛能超越生死吗?怎么超越?六祖的解答是……(学《坛经》)题记:学习《坛经》,吸取佛智,解脱烦恼,开创幸福。《坛经·般若品》经文(系列之...
修佛能超越生死吗?怎么超越?六祖的解答是……(学《坛经》)

题记:学习《坛经》,吸取佛智,解脱烦恼,开创幸福。

《坛经·般若品》经文(系列之四)

……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在此岸;离境无生

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经文“人生君”解

什么叫“波罗密”?这是印度语,译作汉语是“到彼岸”,意思是“脱离生死之苦”。大家知道,修佛的最高追求就是脱离生死之苦,那么如何才能超越生死,脱离生死之苦呢?

答案就两句话:著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

“著境”就是执著于有形世界,“离境”就是不执著于有形世界。对于超越生死来说,“著境”与“离境”的差别关键在于对“我是什么”问题的理解与体认。

1,著境生灭起

执著于有形世界的人往往会认为,“我”就是我的肉身、我的职务、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的房子、我的车子……。认为这些有形的东西就是“我”的全部。

这样的认识就叫“著境”。著境了一定超越不了生死,解脱不了生死轮回之苦。

也就是说,人的肉身是一定会变老,死去的。并且人周围的一切有形东西都是有寿命的,甚至天地也有寿命。爱学习的你们啊!如果你们想通过修佛让自己的肉身永远不老、永远不死,你们肯定达不到目的。这就叫著境生灭起。

爱学习的你们啊,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的肉身、职务、家庭、财产……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其实都如过眼烟云,变化发展最后归于无是必然的。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这一切围绕在你周围的有形有相东西,其实都是某种因缘聚合的结果。而世上的因缘又是流转不定的,所以,当因缘结束了,这一切就必然会归于虚无,消失无踪。这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世之必然。

如果你们把这些因缘聚合的东西看成是“我”的全部了,并且还想让这个“我”永远不死,这就是大大的妄念。你们的这个妄念不断,将会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永远解脱不了生死之苦。所以,我们说“著境”了,一定会生灭起。

2,离境无生灭

著境超越不了生死,只有离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那么何为“离境”?离境就是要认清“我”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我”的究竟真实。

何为“我”的究竟真实呢?

爱学习的你们啊,“我”的究竟真实就是人的最深层本性,也就是人的“真如”本性。

只有你们认识到了“我是真如本性”。并通过修行“看见”“体悟”到了这个“真如”本性,那么你们就会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你们自然会彻底破除“我执”。或者说,你们就彻底舍弃“我的肉体,功名,富贵是‘我’的全部”之惯常意识了。

破除了“我执”也就“离境”了,离境了也就“无生灭”了。

总之,超越生死的办法就表现在如下两句话。

如果把“我”体认为“我的肉体、我的地位、我的财富……”,那么就是“著境”,“著境”就会“生灭起”。

反之,如果把“我”体认为心灵深处恒常不变的真如本性了,那就“离境”了,“离境”也就“无生灭”了,也就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

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爱学习的你们啊,愚迷之人常常口念佛名,但心想着佛祖保佑肉身不死,富贵常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著境,所以,这样念下去,永远也超越不了生死。

只有在念佛的同时,认真体悟真如本性,努力实现离境境界,这才是修佛正途。这样的方法叫“般若法”,这样的修佛行为叫“般若行”。

爱学习的你们啊,在修佛的道路上也切不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低微,不足以成佛。这样的念头万万要不得。佛法慈悲,普渡众生。

再说,佛是什么?佛不是高不可及的东西,佛就在你们的心里。人的心念如流水般相续不断,前一念愚迷了,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了,那就成佛了。

前一念执著于外境了,烦恼就来了,后一念超离外境了,就当下成佛了。你们看,佛法就是如此平易近人,绝对不是高不可攀难以达到的。

人有男女,地域之差异,学佛根性也有高低之分别,但人的佛性无差异。只要精进修行,勤奋刻苦,方法对路,谁都可以解脱烦恼,超越生死,修成正果。

这就是“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即,凡夫都可成佛,烦恼都可解脱,当然关键的关键是方法要对路。

启示“人生君”评

此段经文的核心是“超越生死”。但生死究竟如何被超越?六祖似乎还是没有讲透。尤其对我们俗人来说,启示究竟在哪里?我们恐怕还是不甚了了。

1,生死究竟如何被超越?

六祖认为,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就是体悟到自己的“本性真如”。

那么究竟什么是“本性真如”呢?

佛教唯识学认为,产生人意识和观念的心或大脑(佛学里叫“心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最深一层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里埋藏着人一切行为与心理的种子,它以某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人后天的活动与心理。它对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烦恼幸福起着决定性作用。

那么,这“阿赖耶识”又是什么呢?

从学术的角度讲,阿赖耶识大约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从神秘的角度讲,这阿赖耶识大约相当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佛教的角度讲,阿赖耶识可能就是人的灵魂了,或者说人的灵魂就驻扎在阿赖耶识之中。

六祖此处所说的 “本性真如”大约就是阿赖耶识了,或干脆就是驻扎于阿赖耶识之中的人之灵魂。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把六祖此经中讲述的“超越生死之方法”解释如下。

通过特定的修佛方法,“体认”到了自己的阿赖耶识,“接近”到了自己的灵魂,看清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与来世。至此,真正体悟了灵魂不死之本相,彻底看清了今生一切有形东西的虚妄本质,完全明白了因缘聚合,缘起缘灭的人生实相。据此,“我执”被彻底打破,生死被完全超越。

在“人生君”看来,这大约就是惠能所讲的超越生死的办法了。

当然,这大约也是禅宗讲的“开悟”状态,六祖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境界,也是佛教常说的“得道”之果位吧。

2,俗人超越生死的方法:“向死而生”?

六祖告诉我们,“经修佛功夫而看到自己的灵魂不死”是超越生死的唯一办法。

这对虔诚的佛教徒来说,大约是有可能达到的,但对于我们忙碌于世俗生活的俗人来说,恐怕就难以实现了。因为,毕竟所谓俗人就是着眼于自己“一亩三分地”之人。让一个俗人舍弃肉体,家庭,功名,富贵,老婆,孩子,恐怕比登天还难吧!

不过,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但并不是说六祖此说对我们俗人就没有了价值。

人生君以为,六祖此说,实际上深刻启示了我们俗人:我们的肉体一定会死去,我们的权势,地位,财富,家庭也不可能永远属于我们;这就是生命的实相与本质,这是连佛祖都无能为力的事实。

这虽然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我们的感情不愿意接受,理智也就在有意无意间把它屏蔽掉了。

记得鲁迅先生在文章里曾谈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财主,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于是阖家欢喜,来贺喜的人也络绎不绝。贺喜之人难免要看看孩子,评价一番。

有一位朋友看着白白胖胖的孩子说:此孩面阔口方,将来一定会当官

。主人喜笑颜开,深以为然。另一个朋友说,此孩子印堂发亮,将来一定会发大财,主人心花怒放。

第三个朋友看了看孩子,用一种深沉的口吻说,此孩子将来一定会死去。主人大怒,“王八蛋,给我扠出去,永远不要再登我的门”。

财主不愿意接受“人一定要死去”的简单事实,所以把说真话的朋友当成了敌人,把说假话的人当成了座上宾。

其实,我们每个俗人都是“这个财主”:闭着眼睛,拒绝接受这个不争的事实。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自己的这种虚妄观念,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六祖此经,就要积极去掉这种屏蔽,打心眼里接受这个不争的事实。不但要接受,而且要时时想着这个事实。这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向死而生了,我们就会清楚意识到:“今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今天“了。“今天”如此宝贵,我们还会无端浪费时间吗?我们还会因打发不掉时间而百无聊赖吗?

向死而生了,即使“今天”充满了失败与挫折,我们也不大可能厌弃人生了。因为今天的失败与挫折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它必然也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有点不和谐,但毕竟人生各趣都该尝一尝。

向死而生了,我们还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呕气吗?他或她的出现或许就是命运向你展示爱之魔力的独特手段。尤其,这种展示是一次性的,爱失去了,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爱呢?

向死而生了,你还会为自己容颜的衰老痛苦闹心吗?你还会为自己体检指数异常而大惊小怪吗?你还迈不过至亲之人离去的坎吗?

有了向死而生的态度,甚至癌症也不会让你大惊小怪了。

你接受了自己与至亲之人的生老病死,你也接受了失败,超越了怨恨,珍惜了时间,宽容了爱人……。想想看吧,能做到这一切的你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从容,淡定,幸福,乐观就是你的常态啊!而这一切都是向死而生的态度让你做到的。

或许这才是我们重视肉身的俗人该有的“超越生死”之道吧!当然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超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