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佛教在唐代兴起的前前后后

导读:佛教在唐代兴起的前前后后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是很早以前的事,据说最早有记录的是秦朝,但那时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思想,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才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但真正鼎盛的时期还是在唐代的...
佛教在唐代兴起的前前后后

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是很早以前的事,据说最早有记录的是秦朝,但那时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思想,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才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但真正鼎盛的时期还是在唐代的时候。

唐代佛像

因为唐代时期,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对于佛教都是非常推崇的,这是梁武帝所在的南北朝时代不能比拟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佛教事业在唐代的蓬勃发展而不是梁武帝的南北朝。但这也间接的导致佛经翻译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混乱的局面,玄奘大师才立愿西天取经,寻求真义。

正当玄奘孜孜以求寻找佛经真义时,中国的佛教徒们却已经抛弃了印度过于烦琐的教义,发展出更加简洁的理论,也更便于普通信徒理解。

佛画

这套教义的根本点和我们现在的中国佛教已经很相似:

第一,世间万物都是苦,要想摆脱这种苦难,必须理解世间万物都是“空” 的,理解了“空”,就可以悟道成佛。作为对比,印度佛教普遍认同万物皆空,但是到底佛法是不是空的,却有很大争议。中国佛教根本就没有思辨到要考虑 “佛法是不是空”这样的问题,一句“万物皆空”就将一切争论都掩盖了。

第二,人们修行不再是为了修解脱道,世界上只有一种大法,修的是“佛”,即菩提道。所有的人都有佛性,修道就是打开佛性的过程。印度佛教则认为有的人修不成佛,汉地佛教则给了所有人以希望。

第三,打开佛性可以是一种顿悟,只要悟了,就直通佛性。印度佛教是分等级的,需要用很多辈子去逐渐升级,最后达到佛性。

中国佛教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这点共识之发挥,这三条共识很符合中国人的观念。玄奘想恢复印度佛教频琐复杂的教义,最终却败给了这点共识。

唐代以来,佛教在三点其识之上又产生了三大宗派,这三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神宗。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世界的解释不同。现在人们将世界划分成宇宙、星系、太阳、地球、生物圈、人,然后进人人的思想,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进行剖析。但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却是另一种模样,并且每一个宗派都有所区别。

天台宗出现最早,还带着南北朝时期般若学的痕迹。它发源于南朝陈、 隋时期的僧人智類,尊崇的佛经是《大涅槃经》和《法华经》。天台宗对世界的认识隐藏在智颤最流行的理论之中,这个理论叫“一念三千,百界千如”。

要解释这个词,必须从包含一切法的十个“如是”来说,所谓十个如是,指的是人们心中对于世界认识的各个方面。由于佛教不承认客观世界,所以对 世界的认识也是从主观出发的:如是性(本性),如是相(表象),如是体(实体),如是力(功能),如是作(活动),如是因(主要条件),如是缘(辅助条件), 如是果(直接后果),如是报(间接后果),如是本末究竟等(以上全体过程)。

佛经

另外,它将带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生物分成了十个界,分别是: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和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恶鬼)。 这十个界每一界又有通向其他界的道路,所以十界就成了百界,而每一界都有十如(十如是),这就构成了“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可以理解为整个世界的多层次和多样。而“一念三千”的“三千”,就是在千如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三世间(众生 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构成。一念则是指人的一念之间,即一念之间就可以穿透三千如的厚度,人的一念可以到达任何地方,也可以参透任何机缘。

从这个概念讲,人要理解佛法,是非常迅速,也非常全面的。而天台宗就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向外扩展,将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传承下去,形成了庞大的教门,构成了中国本土化的第一个佛教派别。

剧照

在武则天之前,天台宗和玄奘建立的法相唯识宗是主流。但在武则天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天台宗和法相唯识宗的信奉者大都出自土族大家,这些人和李氏起反对武后,于是,武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劳力,扶持了两个小门派取代了天台宗和法相唯识宗的地位。

这两个新的门派是华严宗和神宗。华严宗与天台宗一样,也属于“真常”一系,都主张佛性和顿悟。它们的教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来源上却有所不同。天台宗是从般若一支发展而来, 加入了真常的教义。而华严宗则是从唯识系的地论宗发展而来的。

地论宗(属于唯识系)认为,人类要想取得佛性,需要打开第八识阿赖耶识,来找到佛性。而华严宗则把这个观念发展成“法界”的观念,认为佛性就存在于法界,而法界又分成了四个,分别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分别对应于现象、规律、现象与规律的关系,现象与现象的作用。

从这再发挥开去,继续探讨。华严宗还把世界上的佛教分成了所谓五教十宗。其中五教,指的是佛教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小乘教、大乘始教(主要包括大乘中观和唯识)、大乘终 教(主要包括真常,也就是主张一切众生都可成佛的一系)、顿教(主张人们不需要分阶修行,而可以立地成佛的一系)、圆教(专指华严宗,认为它是圆融包容所有内容的一系)。

在汉地佛教三宗之中,历史上最成功的非禅宗莫属。对于印度原始佛教来说,禅宗是最不可理解的一宗。禅宗和佛教其他支派的关系,就好像是《论语》和五经的关系。

最初,儒教是靠五经立论,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来阐明儒教的内容, 孔子的最大功劳就是整理了五经,形成了儒家的教义。而论语》则只是他的一个语录,在汉代的儒教徒看来,《论语》并不算经典,只是种日常的小品文而已。但到了宋代,(论语》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人们宁肯看小品文,也不再看五经了

佛教的经典更是汗牛充栋, 人们无论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完,可是禅宗竟然把几乎所有的经典都能弃掉了,把六相慧能的《坛经》奉为经典。

实际上《坛经》就像《论语)一样,只不过是一本语录摘抄而已,没有统一的观点,只是一种语言的集合体。

至于(坛经》的教义,也是最简单的。它比起其他宗派,更看重“禅定” 的作用,也就是打坐进人无我的状态,认为通过禅定,就可以达到佛性。

在佛教中,讲究定、慧双修,也就是禅定和经义同时修炼。禅宗却认为,禅定和经义其实是一回事,它们是等同的,通过一种修炼,就可以达到佛性,所谓定慧无二。

到了唐代后期,禅宗发展迅速,之后穿越了历次改朝换代的灾难,一直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简单性。别的宗需要大量的预备知识才能听懂,可是禅宗的道理一说谁 都明白。

佛寺

由于汉儒制定了一套不需要思维的宗教体系,中国成了一个不擅长逻辑思维的民族,所以,禅宗为了适应这个民族,将思辨的地方尽量去除,将禅宗又退回到如同玄学一样,只依靠少数概念就能运转的体系之中。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