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佛教僧团有哪些成员组成你知道吗?

导读:佛教僧团有哪些成员组成你知道吗?佛教专家杨曾文教授佛教僧团有哪些成员组成你知道吗?佛教的组织总称为僧团,细说其成员则由“七众”构成,那么...
佛教僧团有哪些成员组成你知道吗?

佛教专家杨曾文教授

佛教僧团有哪些成员组成你知道吗?

佛教的组织总称为僧团,细说其成员则由“七众”构成,那么这七众都包括哪些呢?它们分别是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学佛发心皈依、受持五戒或菩萨戒的男女信众),沙弥(受沙弥戒的出家男子),沙弥尼(受沙弥戒的出家女子),式叉摩那尼(此云学法女、受持沙弥戒增学六法的出家女子),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众),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出家众)。兹将他们略作说明,让大家对构成僧团的成员有进一步了解。

五台山塔院寺

优婆塞,此译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意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指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以《优婆塞戒经》为自律,后世多以“居士”代称之。

优婆夷:梵文Upasika,此译优婆私柯。意为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早期以受五戒的称优婆夷,仅皈依的称为信士,后来成为在家学佛女信众的统称,也称“女居士”

优婆塞、优婆夷肩负着自修和护持佛法的双重责任。在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业戒的基础上,还可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除了没有出家,不能受持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外,在日常修持上跟出家人没有太大区别,有大成就者历代不乏其人,如唐代裴休、白居易、王维、苏东坡、宋代大文豪韩愈、黄庭坚……等,近代则有杨仁山、周叔迦、赵朴初、南怀谨等。

广教寺矗云塔

沙弥、梵语音译。此译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追求寂静妙境意。出家女子则称“沙弥尼”。

以沙弥、沙弥尼勤于策励进而成为比丘、比丘尼,故又将沙弥称作“勤策男”,沙弥尼称作“勤策女”。

据《摩诃僧祇律》、《四分律行事钞》将沙弥、沙弥尼分为以下几几种:

一 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如法起修,与法相应,跟随师父修持五年后,即可受具足戒成为正式比丘(尼)。

三 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因为特殊原因暂未受具足戒,然已受持沙弥十戒,因此称为名字沙弥(尼)。

四形同沙弥。剃发染衣,未受持沙弥十戒。多为年长出家无法禀受具足戒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是为形同沙弥(尼)。

五法同沙弥。受持沙弥十戒的沙弥或沙弥尼。

式叉摩那尼。梵语音译,此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以式叉应学大尼诸行,故得学名。

式叉摩那尼为女部三众之一,是女子出家后在受持沙弥尼戒的基础上,进而受持六法(不染心相触、不盗人四钱、为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经两年以后方可进受受具足戒。

香道

式叉摩那尼的诞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僧团增接受女众出家后,佛陀发现女性性情善变,易生退转;二是因为有的女子在出家前已经婚配,不知身怀有孕而出家,后来胎象显现,引起世人讥诟。为杜绝这种事情发生,因此规定沙弥尼在受持沙弥戒后,别受六法经两年方可进受具足戒。所以说佛教的戒律都是佛陀因时因事而随机制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些戒条已经完全无法与现代社会相对应了。

比丘、 巴利语:Bhikkhu, 梵语: Bhik u音译,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破贼、破烦恼、除馑、净命。年满二十岁,已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比丘。佛陀于菩提树下开悟后,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是为佛教比丘的肇始。此时的比丘尚没有受具戒的传统形成。

比丘尼、梵语:Bhikkhuni音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沙门尼,年满二十岁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出家女子称比丘尼。

据《大爱道比丘尼经》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亦称八敬戒、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不可违、不可过法;一百岁比丘尼应礼初夏比丘足。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可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男女不共住”,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受七日法,七日内可往返,方便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而被允许出家并依佛陀受戒。在我国,据《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受具足戒,是为中国比丘尼出家受戒的肇始。

古刹春意

以上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就是构成佛教僧团的“七众弟子”。

民国时期,福建闽南地区佛教出现了众多奉持素食、独身、带发修行的女众,即“菜姑”。“吃菜”一词在福建一带的方言中就是吃素、吃斋的意思,这些“菜姑”同样是住寺庵清修,只是文化素养不高,信仰比较杂乱。

1934年泉州承天寺举办了一场佛七法会,很多“菜姑”慕名前来参加,恰好弘一法师也来参加法会,为了扶正她们的正信正行,在弘一法师的努力上,终于在承天寺创办了“晋江梵行清修女讲习会”。这些散居各地小寺庵堂的“菜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分,即“梵行清修女”。以此来论,佛教大家庭中又多了一员,应该算是“八众”弟子了。

以上就是佛教组织的全体成员,他(她)们递相传授,依教奉行,是佛法流传千年不衰的保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