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梵网经直解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编辑:寂光   时间:2019-06-25 19:01:38

金刚经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译文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二体性善慧地(二) 初明断证义 二正解文义。

○初明断证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法执。误犯三业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微细误犯愚。二者。种种业趣愚。此之三法。能障二地。断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萨今得增上尸罗波罗蜜多。性戒具足。远离误犯。愚障既断。故名离垢地。以所证真如。名最胜真如。此真如性。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殊胜故。菩萨位寄忉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尸罗波罗蜜最胜。

○二正解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善慧体性地者。善者。能也。慧者。明也。谓此菩萨。善修清净法身平等大慧。名善慧地。别经名离垢地。因中持戒。梵行清白。体离垢染。名离垢地。清净明达。即善慧离垢义。正明所证所得体用。清净。即所证法身理。明达。即能证菩提智。一切善根。乃智用也。所谓等下。出善根也。何等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也。慈者。与众生乐。悲者。能拔其苦。喜者。庆悦自他。舍者。自他解脱。慧者。鉴机说法。一切功德本者。如是五观。一切诸佛菩萨。六度。四摄。三身。四智。无量恒沙。称性功德。皆以四无量心慧。五观法门而为根本。故云。一切功德本也。从观入大空慧者。申明慈等五观之义。大空慧者。是佛所证甚深无相大空般若智体。圆照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苦无乐。无生无灭。一切众生。迷而不觉。是故菩萨。兴慈运悲。拔苦与乐。从此观入大空慧体。依体所起方便道智用中。观见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六道。十二类生。迷本大空。慧体。认妄缘心。起识分别。造贪嗔痴。杀盗淫等。轻重善恶业轮。堕在六道。 轮回三有。此等众生。未出三界火宅。六道俱苦。故云无非苦谛。推其苦谛因缘。皆由六识造业。六识受报。故云。皆有识心。六道之中。三善且置。就三恶道而言。地狱。饿鬼。畜生。举受刀杖二境。以例一切极苦逼恼。缘中生识。以识未空。故名苦谛。其苦无量。总三苦摄。行苦。苦苦。坏苦。如是三苦相者。互为因缘。由过去业。感现五蕴有漏色身。五阴迁流。四相不停。名为行苦。更加六尘苦境触心。苦受相应。难堪难忍。是名苦苦。一期寿终。四大将散。难割难舍。是名坏苦。三苦展转。无有间断。非大智慧人。不能了知。此三苦相。虚空不实。初发明行苦相。如者。指定之词。谓如身根初觉。云何初觉。从外刀杖境缘。内具有情身根色阴。于是根。境。二缘相触。其中触令生觉。此觉未别苦乐。只有随念。而无计度。但名为行苦缘。所以前五识心。为第六明了门。第六识心。为前五分别依。前五识。若不照境。第六。即无所缘。第六。若不续念。前五。唯是现量。八识俱得解脱。是故前五根。尘。识三。总为行苦缘也。次意地觉者。此明苦苦缘义。谓第六识。觉前五识。所缘五尘影子。一刹那间。流入意地。送入第八含藏。顿起现行。复缘前五。身觉所缘。得刀杖境加身。及身受刀杖疮肿等法故。复觉其苦苦缘。苦中又苦。故云。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者。此明坏苦缘义。行觉二心。一觉身受刀杖。行苦觉心。二觉刀杖加身之疮肿等法。苦苦觉心。此又缘向身疮色阴。将欲坏时。从坏疮中生苦觉故。是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苦。三觉三心。一行苦觉。生苦觉心。二苦苦觉。生觉疮肿觉心。三坏苦觉。即生坏苦心。三心。心皆苦故。为苦苦苦。若有灵根众生。了知三觉三苦。妄身妄心。如幻如化。即不起惑造业。当下永绝轮回。虽诸苦故。而即转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上之三苦。以明菩萨观智悲心。下之三苦。乃明菩萨现身益物之义。

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于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才。说诸法门。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斫石火。于身心念念生灭。身散坏。转变化。识入坏缘。缘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着。心心不舍。是为坏苦。三界一切苦谛。

此释住无间心。以显悲心观行益物之义。一切有心众生。即指四生六道。十二类生。拣非无情。所谓但有心者。皆当作佛。此等众生。皆繇不能了达此苦。幻妄非实。见是三苦。反起无量苦恼因缘。造诸恶业。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故此菩萨。于诸众生。无量苦恼缘中。兴慈运悲。起同事摄。入教化道三昧。示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以十种妙辩才。说诸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先示以苦谛相。欲令一切众生。始知是苦。厌苦求乐。断集修道。证灭谛也。何等为苦谛相耶。谓苦识。苦缘。乃至疮肿发坏等相也。苦识。即前五识。为第六受苦门户。故云苦识。苦缘。即内五根身缘。以身为众苦本。故云苦缘。刀杖缘者。即外境缘。以境有牵心业用。故云刀杖缘。具字。贯上贯下。贯上苦识根缘。贯下疮肿发坏等。言具苦识行者。即行苦缘。身疮肿者。即苦苦缘。发坏二字。即坏苦缘。此总明三苦相。此三苦相。必具内外触中。内即根识。外即境识。内外众缘。和合触中。而成此苦。故云内外触中。所谓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以有为法。仗因托缘。缺则不生。即是此义。是故或众缘具而成此苦。众缘不具。则此不成。初明具二缘中生识。虽缘即根境二。此二和中。前生五识。此识虽生。性非恒一。有间断故。不造不受。此苦唯是第六识造业。还是六识受报。故云识作识受。向下展转辨明造与不造。问。何故前五不造。答。前五触识。触令而生。故云触识。此识无筹度心。只名为苦识行。秪具根境二缘。故不造不受也。与上行苦缘照应。心心缘色等者。由六识心。此心缘上色阴。疮肿等法。缘一触一。心触心恼。此已深受烦毒时。二苦交煎故。为苦苦。与上重故苦苦照应。心缘识者。此释造受缘起。谓六识心。缘五识心。初在五根觉缘。刀杖加身。一念未起分别故。只名为苦识。由六识心。不了目前虚幻妄境。反被境风鼓荡。起心取着。造作业苦。心自领受。故云心作心受。言触识觉触者。此言前五触识。唯觉触境。未曾深受烦苦毒时。不造不受。是只名为行苦一种。故云触识觉触。逼迮生觉者。此以法喻。合明释上心作心受。言造业者。为第六心。繇前五识缘。现逆顺影子。一刹那间。流入意地。逼迮生觉。心受烦毒。譬如斫石中火。旋斫旋出。于身心中。迁流不停。念念生灭。故云逼迮生觉。已上明前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坏者。谓命尽时。四大各离。身色散坏。转变迁化。故令阿赖耶识。随业牵引。入于坏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心苦心恼。惟受最后一念染缘。深染深着。心心念念。不能舍离。是为坏苦。与上坏苦缘照应。如此三苦。为众苦本。三界众生。俱未解脱。故云三界一切苦谛。此说苦谛法门。向下明集道灭。三谛法门也。

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名为集谛。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

此推苦谛之因。令其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离苦得乐之义。言复观者。返推其因。言此等苦。从何而有。谓依无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其无明者。即不明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生起三细。不了前境。增长六粗。故曰无明。因有无明。遂集无量种种妄想攀缘之心。造作一切诸恶业缘。招引苦果。相续相连。过去之因。感现在果。现在之因。招未来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名为集谛。言正见解脱者。此说道谛法门也。谓上既知诸苦。繇依无明集谛。招感所生。必破无明。断集谛因。方得解脱。欲断集因。须修道品。即以正知正见。识得自己本元心地。看破妄身妄心。远离邪念。了达缘生空幻。不起惑。不造业。则不感果。而得解脱。故云。正见解脱。解脱则空。以是空空妙智。修诸道品。念念心心。入于智道。是名以修智道。名为道谛。尽有果报等者。此说灭谛法门也。承上繇修道谛。方能尽有果报。尽有因也。因果不忘为有。以欲。色界。及无色界。见思等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一切诸苦。故名为有。而以正知正见。修行圣道。不起贪嗔痴慢疑。不起身边诸邪见。是以三界二十五有。见惑。思惑。尘沙等惑。苦果苦因。悉皆空寂。以空寂故。清净一照。体性妙智。体本清净。性离诸垢。以此妙智。照达一切。因果皆空。证空空寂灭之理。名为寂灭一谛。以上四谛文竟。下文总结悲观。以显慧为根本之义慧品具足名根者。谓即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舍。六度。四摄。无量功德。方便行门。皆依大空慧品为其根本。故云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者。此二句义。谓上既即慈悲喜舍。一切慧性。皆依大空慧中。起空入观。现身六道。为诸苦恼众生。说示四谛法门。使诸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是名初善根也。

第二观舍。一切贪着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品具足。

此释舍观法门也。盖我为汝。所说四谛法门。是我昔日知迷而舍。故得解脱。寂灭可证。是故今以劝汝。而亦随修证也。言所舍者。是何物耶。是舍无始已来。为凡夫时。妄想所起。一切种种贪爱执着。诸恶行法。以昔有贪爱故。为说修行解脱法门。以贪爱与解脱。俱属对待。不平等故。今已一切舍去。则一切法。悉皆平等。以平等故。能舍所舍。二缘性空。故云舍无缘也。繇是而观染净诸法。空际一相。平等理中。无相可得。所以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昔身所用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所用故火。一切风轮。是吾昔身所用故气。我今入此离垢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身也。言法身满足者。即此离垢地位。所证最胜真如法性之身。三德圆满。三身具足。故云法身满足。舍吾故身等者。即此位中。所断邪行障也。以断障证真故。所以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杂染故身。故云舍吾故身。以不受故。是为舍品具足。此是第二观舍善根义也。

第三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足。

此释慈观之义。第三次观等者。盖谓诸佛菩萨。说法利生。必随机宜而与之乐。故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种种根性。如求人天乐者。则与三皈。五戒。十善。令其得生人天道果。受胜妙乐。如求菩萨乘者。则与六度。四摄法等。令其得证十地之乐。离十恶畏乐者。往昔以造三业不净。必堕三涂怖畏之中。反此十恶。令修十善。得生人天。受十善乐。故云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者。发菩萨心。修菩萨道。万行因华。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证十地果。故得妙华三昧之乐。乃至令得佛果。无余涅槃究竟之乐。如是观者。是为慈品具足。已上五段经文。迭明住无间心观行之义。向下一节。总结以显解脱心义。

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嗔。入平等一谛智。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菩萨当尔之时。住是第二地中。慧品具足。故无痴相。舍品具足。故无贪相。慈悲喜品具足。故无嗔相。以无贪嗔痴故。所以证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谛圣智。是以平等一谛理智。为一切万行根本。以是智行双运。而能游佛一切世界。承事诸佛。亦能现化无量法身。摄受众生也。此处文义。于大部中。如一切众生天华品。广说详明。

○三体性光明地(二) 初明断证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证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闇钝鄣。此闻所知障中。俱生法执。一分闇钝所起。以闻思修。总持妙慧。令不现前。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欲贪愚。二者。陀罗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断此愚障。方登三地。今此菩萨。以闻持陀罗尼。三慧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发光地。所证真如。名胜流真如。谓此真如。令所流教法。极为最胜故。菩萨寄位夜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诵。记别。直语偈。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者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是行相中道。我久已离故。无自体性。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光明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智慧光明。故云体性光明地。别经名发光地。谓以因中修习。一切法界忍行之力。果地开发大智慧光。故名为发光地。以三昧解了智。至分分受生一节。正明光明体性地。以显所证。所得。体用观照之义。言以三昧解了智者。三昧。即那伽定之别名也。谓从此胜定。发起大智慧光。能解了知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化导法门。此地菩萨。一一通达。故名解了智也。十二法品等者。释上一切佛法门义。十二数也。法。轨则也。品。类从也。名。即名身。味。即文身。句。即句身。谓佛所说。一切诸佛权实法门。总三藏。十二部。半满法品。必有文以载义。繇义以成文。文义相成。而为经典。其中名字。义味。音韵。言句。是中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权。若实。若显。若密。以此十二部经。尽其义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语祇夜。华言应颂。亦名重颂。以是长行文义不尽。欲被后来之机。重宣义故。二曰诵。即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只有长行。而无其偈。如弥陀经。心经等是。三曰记别。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如来授记诸大菩萨。声闻弟子。来世作佛。劫国庄严等是。四曰直语偈。梵语伽陀。华言讽诵。亦名孤起。不应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空品等是。五曰不请说。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佛顶经说五阴魔。又弥陀经。俱不待请。自告弟子而说者是。六曰律戒。律戒多属因缘。梵语尼陀罗。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故说是事。如律中有持犯。得失之事。并制戒缘起事。凡是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善恶因缘。果报等是。七曰譬喻。托言训晓为譬。以浅况深为喻。如来为钝根者所设。所谓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解者是。八曰佛界。梵语闇罗伽。华言本生。谓如来说诸佛。菩萨本因地中。受生之事。亦说自己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金轮王等是。九曰昔事。梵语伊帝。目多伽。华言本事。如来说诸菩萨弟子因地。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谓如采果。汲水。拾薪。设食。布发掩泥。身为床座。然灯求偈。割肉舍身。乃至为金轮王。舍头千颗等是。十曰方正。梵语毗佛略。华言大方广。大。即体大。方。即相大。广。即用大。谓诸如来所说大乘方等经典。其意犹如虚空。广博包含。无所不摄。十一曰未曾有。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谓佛初生之时。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足迹所蹈。皆有莲华。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生老病死苦者。大地震动。天雨众华。树出音声。作天鼓乐。如是希有之事。凡昔未闻见者。皆名希有。十二曰谈说。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中。凡有问答辩论诸法义者。皆名论议。如法华经。智积菩萨。乃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等是。已上广明十二部经名相。向下总出十二部经之义。是法等者。释承上义。谓是十二法品体性。等同一味。实无差别。因众生心。有无量心。是以法门。亦有无量。所谓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有一切心。故有一切法。因有一切法。故立一切名。因有一切名。故立一切义。因立一切义。发明一切法。故云。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也。是名味句等者。谓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中差别。无非发明一切众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识。一切生灭有为诸法。分分受生舍生之义。欲令众生。知真本有。识妄元无也。初入识胎等者。释明分分受生义。所言分分受生者。谓初入识胎时。乃是受生托质之始。即行缘识分义。此繇过去烦恼之惑。覆于本心。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为无明。遂繇无明。起诸妄心。造作身口意等。善不善行。故名曰行。以是无明与行。二因所造。惑业相牵。因缘和合。故令阿赖耶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故名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者。即识缘名色分义。名。即是心。以心但有其名。无形质故。色。即形质。即内外色。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渐渐增长而成身形。一七。名凝滑。二七。名胞。三七。名为软肉。四七。名坚肉。五七。名为形位。生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者。即名色。缘六入分义。谓从名色已后。至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至七七日。名为具根形位。谓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乃妄心依止处。故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者。即六入。缘触分义。此即出胎已后。乃至三四岁时。六根对于六尘。虽起觉知。而未能别苦乐。故名实觉。因根境识。三法和合相触生觉。故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者。即触缘受分义。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境。触对六根。即能领受。如对苦境时。即觉是苦。是名苦受。对乐境时。即知是乐。名为乐受。如苦乐不对时。即觉不苦不乐。是名平平之受。虽云了别六尘粗境。然未能起贪淫之心。只名为受。故曰。又觉苦乐识。名三受也。此上五支。是现在果。连连觉着受无穷者。即受缘爱分义。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连连起心贪着淫欲等境。故云连连觉着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者。即爱缘取分义。谓从二十岁后。繇有诸欲助发爱性。种种取舍。执我。执人。深生贪取。及信邪师。而起邪见。持邪见戒。望取生天。其中所该。五钝。五利。十使烦恼。故名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者。即取缘有分义。谓因六识。驰求诸境。起造善恶。引满二业。积集三有之因。牵引阿赖耶识。又受当生三有果报。故名善恶有也。此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识初名生者。即有缘生分义。谓既现在所造善恶业因。必受来世善恶业果。故使赖耶。随善恶业。六道受生。此识最先投胎。故云识初名生。识终名死者。即生缘老死分义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蕴身相。熟已还坏。一期寿命尽矣。此识最后而舍。故云识终名死。此生死二法。虽曰来世之果。乃约现在之因而言。实该三世。生灭去来。受生舍法之义。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也。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者。此句总结上文。谓以无明。与行。是过去二支因。繇过去因。感现在果。今只所言现在因果。不言过去二因者何。以果该因。佛欲现前诸人。即识现前苦果苦因。无使再造有漏苦因。永灭当来苦果故也。观是行相中道。我已久离者。谓一切众生。虽有生灭去来。不知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实不可得。所以菩萨智慧观察。已证入法界中道理中。无有生死。无有去来。故云。我已久离。无自体性。

入光明神通。总持辩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复现六道身。一音中。说无量法品。而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国土不同。身心别化。

此释住无间心也。所言现在十品苦因缘果。我已久离故者。今得证入光明体性地中。具足游戏神通陀罗尼总持门。无碍辩才大智慧门。虽得如是境界。而心心行空。是以能于十方佛国土中。现身。现劫。现化。展转变化。促住。则百劫住。延。则千劫住。于国土中长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复能现六道身。假同事法。摄化众生。以一音中。说无量法门品。而随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此也。其苦等者。此即身受心法。四念处行。苦者。众苦也。即观受是苦义。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众生。观受是苦。得寂灭乐也。空者。即观身是空义。谓内身外道。皆揽父母不净精血。集聚四大。而成其身。从头至足。悉皆不净。众生颠倒。执之为净。心生贪着。故令众生。观身是空。证清净法身也。无常者。即观心无常义。心。即第六识心。谓此心性流动。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心。故令众生。观心无常。证常住真心也。无我者。即观法无我义。谓一切法。若善若恶。众生颠倒。妄认一切诸法有我。故令众生。观法无我。证无生我也。故云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者。谓苦空等。虽云四法。实从一谛音中演出。惟此一谛。无二无三。因众生国土。依正不同。故此菩萨。示现身心。亦随机差别。而摄化之。故云。身心别化。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正合此意。

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如法品解观法门。千三昧品说。

此总结当地功德。说不能尽。以明解脱心也。是妙华等者。谓是妙华光明地中。所有功德行愿。如海藏等。不可言说。此中但略开一二。如毛头许相似。若广说者。于大部内。如法品中解观法门。千三昧品。二文所说。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首页12尾页

本文链接: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上一篇:月上女经全文

下一篇:第三十八卷 四分律藏

友情链接: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