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典故事:藏六如龟

导读:佛典故事:藏六如龟过去佛住世时,有一比丘发心远离尘嚣,来到邻近河边的僻静森林,独自一人于树下静坐,心中满怀希求能在道业有所成就。不过这位...
佛典故事:藏六如龟

过去佛住世时,有一比丘发心远离尘嚣,来到邻近河边的僻静森林,独自一人于树下静坐,心中满怀希求能在道业有所成就。

不过这位比丘,身虽处于僻静的林中,过着寂静的生活,外表看似无求,但心中的欲望总是蠢蠢欲动。

当今日食用到好蔬果,饮用到甜美的泉水,景色怡人,身心就舒服畅快,若遇到气候不佳、或饮食粗糙,便心生烦恼,甚至怨天尤人,心念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起伏不定,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心中始终无法安定。

如此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匆匆十二年的岁月过去了,这位比丘依然没有得道,于是心生烦恼,想着:”我如此的用功,为何还是凡夫一个?“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得度的因缘即将到来,就化作一位沙门,来到比丘所居住的森林,与比丘一起精进用功。

一日,当夜幕低垂,明月高挂之际,两位比丘共同看见一只乌龟从河中慢慢的爬上岸边,而远处正来了一只饥饿的水狗急于寻找食物,水狗看见乌龟,张口就咬;乌龟为了保命,急急忙忙将头、尾、四肢往壳内收。

水狗以前爪拨弄龟壳,发现莫可奈何,就渐渐远去,当水狗离开之后,好不容易保全性命的乌龟也缓缓将头尾、四肢向外伸展,最后又爬回河中。

两人皆看到这一幕,比丘告诉佛陀化现成的沙门,乌龟有保护生命的龟壳,所以水狗无法伤害它。

化沙门回答说:“世间的人,还比不上这只乌龟呢!乌龟遇到危难,知道收头尾、四肢

而世间人完全不知无常杀鬼时时窥视,要想夺取自己的生命,反而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造做种种恶业,使得烦恼魔、死魔、病魔有机可趁,就这样随着业力的牵引,在六道的轮转中,无有止尽受百千万种的苦难。

这一切都是由于心念无法作主,才会感招生死流转的苦果。“

化沙门接着以一首偈劝告比丘:”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比丘听闻此偈语心开意解,断除对世间色、声、香、味、触的种种贪求,专注一心修行,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原公案出自《法句譬喻经》

省思:

修行要从六根门入,把这念心不断地向内收

。平常六根向外攀缘、分别造作,而今反闻闻自性,反过头来观察这能见能闻的到底是谁?

每日当中,这念觉性都在起作用;耳闻声、眼见色、鼻嗅香、舌辨味、身的触受、意的思虑;这一举一动,乃至扬眉瞬目,都是「觉性」的殊胜妙用。

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凡夫众生也都在起觉性之「用」,可是背觉合尘,坚执五蕴为实有,起贪瞋痴、造杀盗淫;

凡圣之差仅在于此,若能提起觉性,紧守六根门头,时刻反省,不攀缘、不执着、不起贪、瞋、痴的烦恼,自性本具的慈悲、智慧,必然光耀十方。

(转)

推荐几篇很好的文章:“从佛经中看什么是见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闻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六解一亡”、“《楞严经》精华篇:七处征心”、“《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开示的唯心识观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