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原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嘎玛仁波切:真实故事,孤独地狱经常就在我们身边

导读:嘎玛仁波切:真实故事,孤独地狱经常就在我们身边 孤独地狱没有特定的范围,处所变化不定,受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众生死亡后,心识可能夹藏在山谷中,受困在石头里,或是进入水中,冻在冰里,有的进入树...
嘎玛仁波切:真实故事,孤独地狱经常就在我们身边

孤独地狱没有特定的范围,处所变化不定,受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众生死亡后,心识可能夹藏在山谷中,受困在石头里,或是进入水中,冻在冰里,有的进入树干里,或藏在其他器具中,像是扫把、绳子、瓦罐、柱子或门等等。

投生到柱子里,会把柱子当作是自己,辛苦地撑着房子而受苦;投生在树干里的,当树木被砍伐时,就会感受被肢解的痛苦;投生在门上的,当门被打开时,就会感受到被开膛剖腹的痛苦;投生在炉灶上,只要有人点火煮食,就会感受到被烈火焚烧的痛苦;投生为绳子,当绳子被拉扯绑东西时,就会感受被拉扯到快崩断的痛苦。心识进入这些地方的众生,就是进入孤独地狱

以前,大成就者卓滚朗吉日巴,有一次看着羊卓雍湖,竟然悲伤地哭起来:“哎哟哟,千万不要享用信财!千万不要享用信财!”弟子问:“上师,发生了什么事?”尊者悲哀地说:“在这个湖中,有个享用信财的上师,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一条大鱼,它正在感受众多痛苦。”在弟子的请求下,尊者以神变力让湖水干涸了,湖中出现了一条大鱼,身体大到遍及整个湖。弟子们看到它的身体上,爬满了无数的小生命,密密麻麻地在啃噬着它,因为痛苦难以忍受,让它不停地翻滚着。尊者告诉弟子,这是一个名为黑马喇嘛的转世,他的咒力和加持力非常大。有人被鬼魔侵扰时,他只要看一眼,就能降除鬼魔,立即见效,在整个藏地非常有名气,很多人都会对他作供养。而他在超度亡者的时候,只是念一声“啪”之后,就收了人家许多牛马等牲畜。他死了之后,就转生成为这条鱼。这也是孤独地狱的一种。

还有,大成就者唐东吉玻大师,有一次在一块大石头上修气脉瑜伽,他对弟子们说:“你们知道这块石头中,有个孤独地狱的众生吗?”他将石头剖开成两半,里面有一只大青蛙,有无数小虫在它身上啃噬,十分痛苦。弟子便问为何会这样?大师说:“他是一位接受血肉供养的上师转世。”出家人如果这样享用供养,后世必须用自己的身体来偿还,堕入孤独地狱中,是何等的痛苦难忍啊!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大堪布具德护法在德格时,有一天交代弟子,当天河里不管出现什么,都不要放掉,带回来给他。许多弟子去河边等,一直到中午之后,才看到河水冲来了一段木头,就带回去给上师。堪布要弟子劈开木头,里面有一只大青蛙,身上有许多小生命在啃噬。上师对它念诵仪轨,并说:“这是德格管理信财的监院师哦吉的转世。”所以,握有权势却欺凌属下的官员或主管们,想到这些地狱,也应该谨慎注意,不要滥用职权,以免造下堕入恶趣的业因。

而在佛陀时代,有位屠夫为了维持生计,白天不得不杀生。为了减轻恶业,他发誓每晚到第二天醒来之前,持不杀生戒。他死后,因为种种业缘,投生到孤独地狱。每当天色暗下来时,房屋就变成非常华丽的宫殿,有四位美女服侍他,快乐无比。可是第二天清晨时,房屋就变成大火燃烧的铁屋,四位美女变成四只恶狗不断咬他。这是他誓守夜晚不杀生,但白天从事杀业的果报。

另外,以前有一座庄严的寺庙,住着五百位比丘。早上大家和谐相处,认真诵经,但是一到中午,击犍椎聚集僧众准备吃饭时,他们手上拿的钵和碗马上变成兵器,整座寺庙变成燃烧的铁屋,僧人们开始相互打斗。过了午餐时间,又会恢复清净的僧团。佛陀说,这是在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在中午用餐时,相互争斗的异熟果。这种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的生活,也是一种孤独地狱。

在我们家乡,曾有一群工人在挖掘水道时,炸了一块大石头,发现里面有一个饭碗大小的空间,竟然有条白蛇曲蜷其中。因为大家都有信仰,知道这是孤独地狱的众生,没人敢动它。一会儿,看它往另外一块大石头爬过去。

他们继续往下开挖,又遇到一块大石头,炸掉之后,又看到同一条白蛇蜷在石头里。有位喇嘛就说:“我们帮它念经做超度,让它投胎去吧。”出于慈悲心,便让大家把蛇打死,再为它做超度,藉由佛法的力量,让它脱离孤独地狱之苦。这只蛇执着石头就是自己的身体,所以舍不得离开,当石头被炸掉时,蛇也感受着被炸的痛苦。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只要是会受苦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这些众生。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总共有十八种地狱,是由什么业力因缘造成的呢?都是因为猛烈的嗔恨心。

所以,如果我生起猛烈的嗔恨心时,祈请莲师让我的心念转向正法;祈请龙钦巴大师保护我,不要让我走入错误和低劣的修行之道,而能行走在正确的大乘之道上;祈请吉美林巴大师以及与他无二无别的具恩根本上师,能知晓我的一切,但愿我不要再造作投生地狱的恶因,也祈愿这些众生都能从地狱中解脱。

——出自《大圆满前行》上册(嘎玛仁波切著)